担任电影《长津湖》历史顾问王树增:具备了英雄主义的人生,必定能走到辉煌的顶点

时间:2021-10-12 13:00:34阅读:45686
当受邀担任电影《长津湖》历史顾问时,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很感动。作为有50年军龄的老军人,王树增透露,自己的老部队就是从上甘岭上下来的,“抗美援朝这次战役充分地体现了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为了
  • 上甘岭
  • 高保成 徐林格 张亮 刘玉茹 刘磊 李树楷 田烈 张凤翔
第1张图片
1/4
第1张图片
第2张图片
2/4
第2张图片
第3张图片
3/4
第3张图片
第4张图片
4/4
第4张图片

当受邀担任电影《长津湖》历史顾问时,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很感动。作为有50年军龄的老军人,王树增透露,自己的老部队就是从上甘岭上下来的,“抗美援朝这次战役充分地体现了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为了维护新中国的安全,中华儿女的那种绝死作战的精神。这种决死作战的精神,至今还令众人敬仰,所以我认为应该有这样一部艺术作品来反映它,特别是用电影的方式来反映它。”

影片成败的一个标志性的原则是,能否体现出志愿军战士真实的精神状态

王树增曾著有《远东朝鲜战争》《解放战争》《1901》《长征》《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长篇纪实文学,对抗美援朝战争颇有研究。王树增表示,这些作品属于非虚构类的文学领域,因此准备的时间比较长,需要大量研究史料,“要采访当事人,另外还要勘察战场等等,所以每一本原创书的写作时间大约都得七八年以上。”

这次担任《长津湖》历史顾问,王树增主要还是从历史方面做一些顾问工作。在他看来,检验《长津湖》成败的一个标志性的原则就是,能不能体现出当时志愿军战士,那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们真实的精神状态。“只有情感描写得真实了,你才能感动观众。在这种真实之下,才能托举起想彰显的主题——为了民族的尊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以及中国人民的长久的幸福生活,战士们不惜前赴后继、赴汤蹈火。由此,也是向所有人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和武装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谁也不能阻止中国人民对和平生活的追求,谁也不能够侮辱中华民族的尊严。我想如果达到这一点,我们影片就成功了。”

而在反复研究档案后,王树增说了一个让他心惊的事实——长津湖战役的严寒,当时在低温之下奔向盖马高原的战士们,基本上防寒的衣物都是不全的。“虽然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为战士们准备御寒的衣物,但由于当时国力所限,绝大部分战士们是没有领全的。有的领了棉衣,有的只领了棉裤,有的战士甚至只领了一顶棉帽而已。由于军情紧张,我们的战士们义无反顾地扑向了盖马高原。在严寒之下,可以想象当时的困苦状态是什么样子的,资料中也有很多我军冻伤的记录。而我们东线战场的对手,又是美军最强悍的部队——陆战一师,还有美军第十军陆军的一些部队。当时美军不但武器装备是一流的,他们的被服装备也是一流的。在这块冰雪天地当中,两军交战之时,我军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是可想而知的。”

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次战役分成东西两个战场,由于战事的扩大,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战争的介入不断深入,于是在朝鲜半岛的东北方向出现了一个东线战场,就是长津湖的那个方向。作战开始的时候已经到了11月份,是冬天了。战争发生的盖马高原,气候特征和西伯利亚是一样的,属于高寒地带,冬季气温都在零下10多度、20多度以下,长津湖之战时,甚至到过零下40多度,在这种状态之下的战场,自然环境非常残酷,电影中也真实重现了当时的寒冷。

艺术影片和纪录片、军事片要区别开来

《长津湖》是一部剧情故事片,而不是纪录片,如何保持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平衡,是创作者们必须考虑的一个重点。对此,王树增认为,电影必须有艺术加工,需要区分开艺术电影和纪录片、军事片、军教片这类影片的差别,这是两个美学范畴。如果两者混为一种创作原则和美学范畴,那其实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例如经典电影《上甘岭》,王树增认为影片的历史背景是真实的,电影在这方面就必须真实,但在影片的人物和情节的设置中,必须适当遵循虚构的原则,“不然的话它就不叫电影了。那么这里的人、事情、细节,都是要从历史当中去挖掘,最后编排进我们的影片当中。我想这不光是国产战争片的一个基本的创作原则,也是全世界艺术电影的一个创作原则。全世界的战争电影很多,我之前看过《血战钢锯岭》,描写了太平洋战争的某一个瞬间。我们作为研究历史的人,知道影片的历史背景,说的是哪次战斗,但是影片中关于人物和情节的流程都是虚构的,那为什么还去观赏它?因为我们需要明白,这是艺术影片基本的审美规律。”

学术争论和艺术争论是两个概念

作为一部战争片,《长津湖》得到很多军事迷的关注。对于电影中的一些细节,军事迷们也不乏争论,王树增表示,“这种争论很正常”。

王树增认为,电影引起争论是好事,说明受关注,但是王树增想强调的是,一定要区分学术争论和艺术争论,这是两个概念。王树增表示,这些军事爱好者之所以成为军迷是因为他们对我们的民族历史有相当的感情,所以大家会争论某一个细节、某一场战斗、甚至某一场战斗当中的指挥员的名字、年龄、老家、家人什么样子的等等,还要争论到当时步枪是什么样子的,口径是多大的?钢盔是什么样子的,是德式的、日式的还是法式的?“有这些对我们的民族历史注入了相当情感的青年,不是我们民族的幸事吗?”

但是,争论也是有界限的,王树增说:“如果咱们争论战史、军史,我们可以一点点来,但是艺术的领域不是我们争论的范畴。如果说你用真实细节去套那些电影、小说,那么我们就没有争论的基础了。因为我们背离的一个原则,就是学术的争论和艺术争论是两回事。”

在王树增看来,电影要审视的是,作品有没有反映那个时代、当时的人,有没有体现精神状态和文明程度发展到什么情况?当中人的感情和今天能不能对应上?包括《长津湖》在内的众多影片,即便要有争论,也应该是争论这个影片有没有反映出来我军当时的精神状态,“我希望军事迷可以对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我们非常欢迎他们,也非常尊重他们,但是,我也希望这些军事迷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艺术影片,我希望更多的是能够在历史层面上,他们用掌握的历史一些细节,在历史层面上帮助我们提升这部影片的精神价值,而不是考证价值。”

一批优秀的中华儿女支撑起中华民族尊严的脊梁

作为有50年军龄的老军人,王树增对《长津湖》感慨良多:“我的老首长和我入伍的时候那些老兵们,都是我的偶像。我之所以崇拜他们,就是因为作为一个军人,要为荣誉而战。我们从老兵们那儿吸取的一些精神营养,是使我作为一个军人坚定的信念。当我们民族面临危机的时候,当我们的百姓需要我们拿起枪走向战场的时候,我们必定能够舍生忘死去作战,绝不会为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人民丢人。我们要用我们的胜利,来回报人民的养育之恩,这是我作为一个老军人的心里的话。”

如今的《长津湖》和拍摄《上甘岭》的时代已经发生很大不同,那段历史距离现在的年轻人,已经70多年,但是也因此,《长津湖》在现今尤为重要。王树增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让青年知道,在那个历史阶段和那场战争当中,有这样一批优秀的中华儿女,他们支撑起来中华民族尊严的脊梁。有了他们,我们民族才有希望,尽管他们倒在冰雪当中,很多甚至都没有留下姓名,但是他们依旧在我们心里,是我们民族的丰碑。

王树增还希望观众看了影片之后懂得一个道理:民族的发展、人民的幸福生活、国家的安全,甚至具体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轻易得来的,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我希望,我们的观众看了这部影片之后,能够面对你的人生。即使遇到了困难和坎坷,也要让自己生活得更坚强一些,更理性一些。这对你的人生,以及对你生活在这个片土地上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你会和我们的前辈们一起度过那段艰苦的时光,同时在那段艰苦的时光当中体味什么叫英雄,什么叫顽强不屈,什么叫爱国主义。我相信,具备了英雄主义的人生,必定能走到辉煌的顶点。”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弓立芳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